澜河资源社区

计量经济学基础上册下册第五版

来源:互联网发布用户:网络洗衣粉更新时间:2021-07-26 23:48:36

计量经济学基础上册下册第五版是一本经典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材,第一版问世至今已有三十年。对于初涉计量经济学而又没有太多数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计量经济学的脉络

这是本好书,但是是否适合作为首次课程的教材值得商榷,这里仅就个人的感觉做一番描述,若冒犯到任何人或组织,请联系我删文,谢谢。

大概二十年前,我就是使用这本书作为第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的;当然版本是以前的版本,也是中译本。从班级整体的教学结果来看,效果很难说好,甚至不会超过我大学本科阶段课程教学水平的平均水平。而且请相信,我当时所在的班级,实际上也算是当时国内学生基础素质很可以的了:普遍数学基础至少是C类数学,且已经学过本科数理统计的;班上还有相当比例的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大二下学期同学,明显不能说数学&统计基础不好。(简单来说,以高考成绩为例,基本上应该是各省前两百的;以大学数学基础而论,B类数学得分最差的学生也在80分以上)

 

当年课程教学和习题的情况,还历历在目:因为是经济学专业的必须核心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但是上课讲授的时候,相当多的同学跟不上:数学基础好的,觉得概率统计的部分有点啰嗦但是抓不住计量经济学的重点;数学基础没那么好的,对立面的材料有相当的熟悉程度,但是对时不时冒出来的统计检验方法没有系统了解,导致一头雾水;对经济学理论背景和数学基础都跟得上的,对实践中如何用,还是把握不好(二十年前用于计量经济学的软件还不像现在这么多这么广泛的使用,相对今天是比较稀罕的,Eviews/TSP,SPSS、Stata、SAS是当时各个学科背景接触多的,还有就是GAUSS、MINITAB等相对小众一些的);甚至有一些自己就是经济或金融专业的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同学再来上这个专业的同名课程的。

 

老师讲课很有耐心,同学学习也不能说不用功,还有习题课和答疑,哪怕是在今天教学资源更好的对比中,当年这门课的教学安排也算奢侈。不过根据我的经验,整个期中考试之后,班上起码一半的人表示自己学不好、没学懂;能混过就不错了。

 

可以说按照该教材组织的课程教学,投入产出是不太成正比的。

 

后来我自己在教师岗位上,尝试也按照这书的体系进行教学,可以说是令人崩溃的,讲的时候看到听众迷茫的眼神是很崩溃的事情!学生就不用说了,一致反映实在是太难,衔接不上。那时候就开始反思,是教的不行,还是学生基础不太好(我教学的班上,学生的基础水平比我自己学生时代的那个班水平要更整齐,但是客观来说平均基础会差一些。可能是TOP 1%和TOP 15%的样子)。

 

作为学生差不多二十年后,作为教师差不多十多年年后,进入行业做实务十来年后,重新看了这本教材的第五版,猛然发现:本书作为第一门计量经济学教材来组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起码在本科二年级是达不到的,哪怕是在一些不是经济学理论或计量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低年级课程中都是达不到的。

 

对教学而言:

 

1、课时相对内容来说显得不够,根本做不到系统性讲完。我作为学生角色的时候,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是每周六个学时,已经算是超级重视的科目了。

 

2、课程内容太多,不太可能做到融会贯通。涵盖从经济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数理统计、统计计算、计量应用、软件使用等各个能独立成为一门大课。而内容取舍会很棘手。

 

3、课程内容环环相扣,一旦中间有缺失,后面基本上就容易抓瞎。

 

对学生而言:

 

1、对先修知识要求过多且要求不低:

 

数理统计里面的统计方法而言,引入了相当多的统计量,是死记硬背这些统计量的性质及其背后的统计方法,还是要掌握推导过程呢。如果要求掌握,那可能是数学统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如果只是要求了解,也未免太多太杂了,不容易串起来。

 

就计量应用来说,本书举例过于丰富。这么说可能有人觉得很怪,还有嫌案例太多的。如果以数学教材为例,好的教材可以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把整本书串起来(以丘维声老师的近世代数为例,看导言部分的那个同余的例子,是不是承上启下贯穿全书),这本书在案例的复杂度,出现顺序,应用导向方面,显得丰富而杂乱,丰富是好事,杂乱就不容易掌握而便于做参考书了。

 

就软件使用而言,这本书到第五版,使用的工具软件都没统一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基础性课程中,而且是理论&应用结合,最好还是选一个软件为好。等到高级课程或项目应用阶段,有一些专用方法用各类工具软件来解决可能才合适一些。

 

2、课时完全不够:

 

课堂讲授6小时每周,看起来是不少了,但是对先修知识要求过多,而不能放在课程中回顾,那么就必须加课。考虑到现在本科阶段专业课课时占比比我做学生的年代已经少不少了,所以被压缩后显得课程更加不够

 

上机实践操作环节往往跟不上。计量经济学是理论加应用都有要求,而应用方面,在初级阶段因为不熟悉软件使用,不同软件特点乃至术语使用方面也有细微差异,叠加计量经济学初学者对估计方法、统计量性质、统计计算过程并不是那么熟悉,就可能导致哪怕是勤奋的学生也就追求一个结果就算好的,一头雾水不明所以的情况很多,误用计量方法的的隐患就此埋下了。

 

等我到业界工作的时候(这行对人要求还挺高的,虽然我觉得其实没那么高大上,数学基础稍微好点多训练下编程,掌握好原则和工具就能做量化交易起步了),也带过一些实习生,普遍来说计量的水平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或者说不经过实际的项目培训,基本上难以上手;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大家对方法论比较不在乎,按照“通行”的做法得到一个结果就成了。比如,明知道自相关严重,还不做调整的;共线性明显的,也不想办法;panel data的,直接用一个pooled回归方程就得到系数。至于系数是不是统计显著,估计方法是不是合理,则是要么不清楚怎么处理,要么知道一点但是弃之不管,有的甚至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处理这些情形。至于一些更为复杂点的模型,搞懂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能灵活运用的情形就少之又少了。

 

此外,有一些研究生项目中,因为学生不都是接受过计量经济学较好训练的,在研究生阶段早期,依然会用这本教材作为课本的,然而教学和培训效果和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的,教学质量的差别不算太大了。

 

下面说说翻译方面的小问题:

 

我学生时代用的版本翻译中就有一些小问题,等到这个第五版,翻译问题方面的小问题没有实质性提升。行文等方面倒不追求啥,但是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达得到位吧。比如假设检验、原假设等这些在数理统计学科中的;特征值等这些在代数中的已经审定过的学术名词。

 

书中得结合上下文来翻译真实意思的一些估计或检验方法采用的个别地方,或者依然翻译过来含糊不定,有的甚至不是真实意义的表达。

 

但是就二十年前这本书翻译为中文而言,当年毫无疑问是对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不过在译介这么多年以后,有明显进步应该是读者的期待吧。

 

鉴于最近因为翻译问题导致的豆瓣事件,此处恳请不要举报,若要求删除关于翻译部分的评论的,请私信我,不要挂我,不胜感激。

关于文章须知

声明:该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文章内容真实性无从参考请勿用于文献引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相关文章